< 返回

家庭医生“签而难约”

时间:2018-04-04

医药网4月3日讯  “到2020年,各地要力争实现让每个家庭拥有一名合格的签约医生,每个居民有一份电子化的健康档案。”这是我国卫生工作的既定目标之一。记者调查发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行过程中,百姓看病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但基层出现了“接不住”“落地难”的窘境,存在“签而不约”“签而难约”问题。(新华每日电讯)

  去年底,针对“我国超过5亿人有家庭医生”报道引发的质疑,原国家卫计委的相关负责人回应称,家庭医生不是私人医生。言下之意,家庭医生并不是多数人所想象的“一对一”式的医疗服务,更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随叫随到的“保姆式医生”。但无论如何,媒体最新调查反映的“一人签约近千名社区住户,签完之后再无联系”的情况,与家庭医生制度的预期效果显然有不小距离。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形,原因其实并不复杂。

  一方面,重完成签约率而轻服务的执行思维,在基层应该说还多多少少存在。比如,虽然不少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生一般都会在患者前来看病时引导患者签订家庭医生服务协议,但很多情况下,往往是在患者对签约内容和服务条款并不熟悉的情况下就签订了,这样的粗放式签订,其后续服务当然就难以有保障。另外,一些签约居民的健康档案信息不全,甚至只有一个名字,这也造成了一些签约实际变成了一种形式化。

  另一方面,还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应的医疗资源供给未能及时跟上。包括全科医生配备不足、政策设计不完善、优质医疗资源短缺等诸多短板。正是在这种现实下,才出现了“一位全科医生签约近千名社区住户”的极端情况。如此失衡的分配比例,又拿什么来保障医疗服务?

  对此现象,除了要加强监督,防止签约走过场,更要加快补齐基层医疗资源不足的短板。具体来说,这或又可分为两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可以在提升签约率、健全居民电子化健康档案的基础上,确保有限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能优先覆盖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慢性疾病患者等重点人群。这部分人群处于家庭医生服务需求的最前端,优先保障他们的需要,其实也是医疗服务“救急”属性的题中之义。

  第二阶段,则要致力于长远性的人才培养和配套政策优化。长期以来的医疗资源配置失衡格局,令基层社区医院从医护人员数量、到医疗设备,都处于“薄弱”环节,尤其是全科医生缺乏,这大大削弱了基层医疗机构对签约医生服务的承接力。要改变这种现状,既需要扭转医疗资源分配失衡的倾向,也要从增量上加大全科医生的培养力度,形成更强大的医疗人才服务队伍,同时,应着手优化对基层医生的考核和激励措施,让更多的医务人员愿意扎根基层。若不从待遇方面提升基层医务人员的积极性,签约服务的质量就难以得到根本保证。

  当前,离相关目标任务的完成时间已越来越近了,这决定了相关行动要有紧迫性。

广东平安药业有限公司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

Copyright©2017 www.gdpinganyaoye.com,All Rights Reserved ICP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17-0186

粤ICP备17061228号